棚改计划重出江湖,房价走势再起波澜!
近日,一场研究棚改政策的座谈会在京召开,对2019年的棚改政策提出了多项要求,其中一点是政府购买为主导的棚改模式用棚改专项债取代。
此外,今年10月份召开的国常会,确定了“新3年棚改计划”,而且还催促各地加快开工进度,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。
而所谓“新3年棚改计划”,即2018年-2020年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万套,这无疑又将释放巨量的购房需求出来。
棚改政策的每一点变化都牵动着房价的走势,坊间对棚改的争议其实也从未间断。
从今年10月份到最近,棚改计划又重新提上议事日程,目的到底是什么,众说纷纭。
其中指向不免让人担心,难道国家又要准备给楼市松绑,重启牛市,未来房价要涨上天了吗?
棚改计划重出江湖
在过去3年,棚改计划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重大工程,哪里有棚改,几乎就让当地房价绝处逢生,疯狂上涨。
但今年6月26日,国家开发银行确认,暂停棚户改革货币化安置项目审批,将审批权限全部上收总行。
这让市场以为:棚改政策暂停了,三四线城市房价不会再上涨了。
然而仅仅过了4个月,国家又重提棚改政策。
这一次的3年棚改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高达1500万套,相比2015年-2017年3年改造的1800万套棚改户,相差无几。
难道国家又要重走“老路”,重拾楼市尿壶,房价又要一路狂奔吗?
其实,这一次棚改计划跟以往的政策有几点不同,这很值得我们细细分析。
在过去3年,棚改政策以棚改货币化安置为主,这也是助推房价高涨的主因。
说白了,棚户货币化安置就是拆掉你的房子之后,直接给钱给你,如果你要买房,那你自己就拿钱去买。
棚改货币化安置在2014-2017年的比例一直在扩大,有一种愈演愈烈的既视感。
2014年,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为9%,2015年为29.9%,2016年这一比例上升到了48.5%,2017年则达到了将近60%。
货币化安置的比例,在一二线城市中虽然只有20%上下,但在三四线城市已高达80%。
其中,类似常州、沈阳和鄂尔多斯等城市均实行棚改100%货币化安置。
然而这一次,住建部开始提出要因地制宜推进棚改工作,针对部分库存不足、房价上涨压力较大的城市,会采用新建安置房的方式替代。
汉字果真是博大精深,“因地制宜”四个字其实就足够说明一切。
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城市房价比较低、库存充足,那么还是采取原来的安置方式——棚改货币化安置。
这就意味着,房地产库存充足、房价低的城市房价将会在明年引来一波癫狂。
值得一提的是,这一次,快点拆、快点建成了各地政府的催促令。
为什么会如此着急呢?
2017年,部分三四线城市借着棚改货币化的东风,撑起全国70%的购房需求,房价疯狂上涨。
2018年一季度,全国200个县城新建商品房销售均价已经超9000元/平。
毋庸置疑,去年开始三四线城市的楼市泡沫越吹越大。
但随着棚改货币化的全面收紧,这些三四城市的楼市开始遭遇滑铁卢,房价开始出现下跌的趋势。
大家可以想想看,这些城市本身就是缺乏人口、资源、工业的支撑,一旦房价下跌,那么楼市完全可能出现崩盘的情况。
但我们是稳定压倒一切,崩盘是绝对不能发生的。
要让这些城市的楼市不崩盘,也只能重提棚改计划,适时给这些房价助力,避免崩盘。
一言以蔽之,房价低的城市房价还要涨,房价有下跌趋势的城市要稳住,涨得太高的城市就歇一歇缓一缓。
无论干什么都是需要钱的。
同样的道理,其实要让房价高位横盘,也必须有钱来支撑。
我们都知道,地方债务很严峻,有的地方甚至拿不出钱来发工资。
但凡事都有解决办法,最近的棚改政策相关会议释放了一个信号:2019年将取消政府购买棚改模式,改为推进棚改债券发行的工作。
这种政策的调整,其实背后是国家在调整三四线城市房价的上涨节奏。
本来,在过去3年,棚改户改造计划大多采用政府购买为主导的棚改模式。
就是地方政府与当地城投公司签订采购服务合同,城投以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向银行质押融资,相当于政府对相关棚改融资兜底。
这样做会大大增加地方的隐性债务,所以这一次地方政府开始不想再当背锅侠,而是直接发行棚改专项债。
今年6月,首单15亿棚改专项债在天津横空出世,随后棚改专项债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。
此后短短3个月间,棚改专项债规模已达3100亿,而且未来棚改专项债的规模将大幅增加。
棚改专项债其实也是地方债的一种,而地方债最大的买家是商业银行,差不多80%资金来自商业银行。
商业银行其实本身也没有钱,要么靠吸纳储户的钱,要么直接跟央妈借,但大部分还是来自民众的钱。
所以,最终商业银行就是将储户的钱拿去购买地方债而获得收益的。
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到今年央妈的四次降准。
这四次降准共释放增量资金2.3万亿元,但因为商业银行藏着掖着,不敢把钱贷款那些奄奄一息的民营企业,所以手中的钱无法流向实体经济。